当前位置: 主页 > 新闻中心 > 最新资讯 >

大成橡胶桥梁伸缩缝

海南近4成民营胶厂排污不达标 仍废水直排

时间:2013-07-20 08:56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l 点击:

 橡胶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。海南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,种植面积达788.58万亩,占全国50%以上。橡胶是海南人的骄傲。
 
  但是,橡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,如果不处理或处理不好,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?
 
  本报记者近日调查了解到,我省国营与民营橡胶生产二分天下,但民营橡胶加工排污达标的状况令人堪忧。全省每年约有158万吨制胶废水排放时未达标。全省近4成民营橡胶,通过将胶水制成生胶片进行交易,并主要集中在中部山区。据估算,全省每年至少有5.6万吨废水未经处理放入河流和土壤中。
 
  制胶废水,污染着我们的空气、水源和土壤,阻碍着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。

 专家:这种臭气中含多种有害成分
 
  “要想知道富不富,就闻臭不臭。”这是流传在白沙的一句话。
 
  上世纪80年代开始,我省民营橡胶开始兴起,并逐渐成为农民支柱性产业,特别是中部市县,橡胶已经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。
 
  但是,农民收割鲜乳胶后,会凝固制成生胶片,这些生胶片会散发出一股臭味,橡胶越多,臭味就越浓。因此,“臭味”,变成了衡量一个村庄、一户农户是否富裕的标准。
 
  然而,这些飘在乡村里的臭味,以及制生胶片产生的废水,污染着空气、水源和土壤,阻碍着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。
 
  从白沙黎族自治县县城出发,不到20分钟的车程,就到了牙叉镇方香村委会方香村。这座黎族村庄,坐落在鹦哥岭山脚下,松涛水库上游,景色如孟浩然所写,“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”。
 
  每天凌晨两三点,黎族汉子和妇女们,就带上刀具,到地里割胶去了。过了5个小时后,一担担乳白色的新鲜胶乳,挑下山来。
 
  优美的风景、独特的黎族风情,方香村已然是一座具有开发潜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。但是,情况并不乐观。“用眼睛看,很漂亮、很美。但是一进村子,鼻子一闻,很臭。”村民符洪章说。
 
  这些臭味,就来自于方香村的主打产业——橡胶。符洪章说,村民习惯将鲜胶乳挑回家后,加入甲酸,让其凝固,再用压片机,压成生胶片,晾晒、储存。“这些生胶片就会散发出臭味;凝固、压缩时产生的废水,没有及时清理,也会发臭。”
 
  特别是7月到9月,橡胶丰产期,村子家家户户门口,都晾晒着生胶片,臭味随着微风,飘散在空中,让人作呕。
 
  “全村开割的橡胶树有6万株,每天可收获6千公斤鲜胶乳,制成近3千公斤的生胶片,臭味可想而知。”村民符家鹏说,大家都在生胶片旁吃饭、睡觉,村民自己都觉得难受,更何况外来游客。
 
  据悉,废水产生的臭味主要是因为,鲜胶乳含有大量非胶成分,在凝固压片后排放的废水中富含有机物、氮和硫等成分,极易腐败并释放出臭气;而生胶片产生的臭味,主要是因为微生物迅速繁殖而发臭。
 
  中国热带农业科研院专家丁丽等人曾进行过研究,臭气的主要成分有硫化氢、硫醇、氮化合物,以及挥发性有机酸类,属于有害气体,对人体健康有危害。
 
  因为臭味,许多外来游客,一进村子,就想逃离,发展乡村旅游,根本不可能。
 
  全省近4成民营橡胶以胶片交易
 
  恶果:每年5.6万吨废水直排河流和土壤
 
  方香村碰到的问题,不是特例。近年来,白沙、琼中、保亭、五指山、昌江等市县纷纷提出发展乡村旅游,而臭味如“魔咒”般围绕在这些美丽乡村之上。
 
  不仅如此,这些未经过处理的废水,不仅会产生有害臭气,还会污染到水源和土壤。在方香村,以往胶农就在水井旁,进行鲜胶乳凝固和压片工序,压出来的废水有些随着水沟排入河流,有些渗入地下水。
 
  截至去年底,全省民营橡胶种植面积达403万亩,开割264.4万亩,干胶产量为21万吨,鲜胶乳大约为70多万吨。据业内人士估计,我省有将近4成的民营橡胶是通过生胶片进行交易,并主要集中在中部山区。按每吨鲜胶乳制成生胶片大约排放0.2吨的废水(主要是胶清)来算,每年有5.6万吨废水,未经处理排入河流和土壤中。
 
  白沙国土环境资源局环境监测站站长周蒲璇说,未经过处理的橡胶加工废水,氨氮、COD(化学需氧量)和总磷含量都很高。“特别是COD,甚至高达2000mg/L,而国家一级排放标准为100mg/L,二级标准也在150mg/L以下。”
 
  “这些未经处理的废水,排入水源和土壤中如果过量的话,就会造成富营养化,水中缺氧,水体生物就难以存活。”周蒲璇说。
 
  此外,上世纪60年代,马来西亚专家曾研究发现,未经处理的橡胶加工废水,如果直接施入耕地中,废水中的蛋白质和少量橡胶颗粒会凝固,导致土壤孔隙堵塞,并发臭。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二维码名片(扫描保存)